从昆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寨卡病毒属于蚊媒传播疾病,主要由伊蚊叮咬感染。目前寨卡病毒无特效药,防止蚊虫叮咬是最佳预防方式。专家建议市民暂时不要到疫情流行国家出游,特别是准备怀孕的夫妻。如果近期到过疫情流行地区,并伴有中低度发热、皮疹,皮肤瘙痒,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等症状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昆明不排除有输入性风险
“昆明是云南距离南亚、东南亚国家最近的省会城市之一,又是中转城市,流动人口多,不排除有寨卡病毒输入性的可能。”昆明市疾控中心地病科科长田荣表示。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与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同属一脉。传播途径主要是蚊虫叮咬,还可通过性接触及母婴传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目前已经证实伊蚊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根据监测,寨卡病毒的传播媒介伊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随着物流运输,也会被带到昆明。“以前觉得昆明的天气不适合伊蚊生长,现在发现伊蚊已经可以在昆明繁殖,虽然种群数量很少。”田荣说,“在富民、禄劝都发现过白蚊伊蚊,所以在昆明还是要注意防蚊。”
秋季来临,气温下降,蚊子慢慢减少,对预防寨卡病毒十分有利。但田荣还是提醒市民,寨卡病毒目前暂无有效疫苗,因而国庆出游应尽量避开寨卡疫区,到炎热地区严防蚊虫叮咬。
80%感染者无明显症状
“寨卡病毒主要对孕妇危害大,孕妇感染寨卡病毒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普通人感染寨卡病毒只会引起轻微病症,80%的人无任何症状,20%的人会出现像感冒一样的症状,但这些症状通常会在2-7天后消失,很多人可能感染了寨卡病毒都不知道。”田荣表示。
寨卡病毒潜伏期一般为3-12天,一般人感染寨卡病毒后症状比较轻,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并伴有结膜炎、肌肉痛和关节痛、全身乏力等症状。症状持续2-7天缓解、愈后良好、重症及死亡病例罕见。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还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癫痫,发育迟滞,智力障碍,听力和视觉缺失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寨卡病毒除了蚊媒传播外,还会通过性接触传播,所以备孕夫妻也应该注意,避免前往寨卡病毒疫区旅行,保护好自身安全,如果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应及时就医。”田荣补充道。
4—8小时可检测出病毒
目前,昆明市疾控中心已建立寨卡实验室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样品送到实验室,4至8小时就能出寨卡病毒检测结果,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
每年,市疾控中心都会组织各县区疾控中心开展蚊密度监测,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室内外各种媒介伊蚊的孳生地及开展预防性灭蚊运动,降低伊蚊密度,以降低或消除寨卡病毒等蚊传疾病的暴发风险。
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结膜炎及肌肉关节痛的患者,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到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
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在流行季节前,结合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寨卡病毒病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寨卡病毒病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昆明日报 记者张晓莉)
部分国家和地区寨卡病毒病疫情
新加坡:9月15日晚,新加坡卫生部和国家环境局联合发表声明表示,新加坡境内寨卡病毒病病例总数增至355例,较前一天增加14例。
泰国:9月13日,泰国卫生部门宣布,2016年至今泰国已报告约200例寨卡病毒病病例,过去三周,平均每周增加约20例寨卡病例。
马来西亚:卫生部门通报,马来西亚新增2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目前该国累计报告6例寨卡病例。
越南:9月13日,越南新增2例寨卡病例,截至目前,越南共报告5例寨卡病例。
日本:9月12日,日本卫生部通报当地东京报告2016年第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
菲律宾:9月13日,卫生部门通报新增2例寨卡病毒病本地感染病例。截至目前,2016年菲律宾共报告3例寨卡本地病例。
英国:北爱尔兰报告5例寨卡病毒病病例,其中1例上周正在接受治疗,感染源尚不清楚。
法国:截至9月15日,2016年法国报告978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其中包括30名孕妇和5例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尚未有本土传播病例。